9月10日下午4时许,在崇川区长江中路虹桥路路口,一辆私家车突然发生自燃,89路公交车驾驶员蒋泽男在危急时刻果断停车、冲进浓烟施救。两个月前,江海大道高架上也出现了暖心一幕:老人骑三轮车误上了高架,一名宝马车主打起双闪,缓慢跟随护送。
今时今日,通城街头巷尾善举频现;星河流转三十载,大爱南通一直在路上。
三十年前,一笔署名“莫文隋”的百元汇款单悄然送至原南通工学院贫困生石洪英手中,附言“生活补助费”和“好好读书”。这位不愿留名的好心人,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城的寻找。这场寻找的最大收获,不是找到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发现整座城市处处都有“莫文隋”。
三十年江海奔涌,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整座城。扎根于这片精神文明沃土的江海儿女,以凡人善举书写着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江海大地生根开花。
回望历史,文明基因深植江海沃土
南通,这片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虽为地理上的“海拔洼地”,却因深厚的精神文明积淀构筑起“道德高地”。
“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百余年前,先贤张謇创办新育婴堂、养老院等慈善机构,开中国近代慈善公益之先河,将实业救国与慈善公益紧密结合。百余年前的那个身影,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符号,为这座城市植下了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
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活动在南通全线开展;80年代,五星电厂团委组织青年服务队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后团市委筹建的南通青年服务总队受团中央表彰,树起全国学雷锋活动的一面旗帜;90年代初,南通的志愿服务活动已初具规模,影响不断扩大。
1995年的春天,石洪英在寡母去世后,意外收到一笔100元汇款。此后,这笔资助款每月都会寄来,帮助她走出生活和学习的困境。
“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汇款单上的拳拳勉励、殷殷期望温暖着石洪英。循着汇款单上“工农路555号”的地址,石洪英到处踏访却遍寻不得这位好心人。原来,“莫文隋”是“莫问谁”的谐音,“555”代表“无无无”,表达了“但收关爱,莫问是谁”的无私大爱。
“莫文隋”到底是谁?《江海晚报》头版头条刊登消息《莫文隋,您究竟是谁?》引发全城寻找,而“莫文隋”不断变换名字和通信地址,继续无偿资助他人。直到2008年火炬传递时,“莫文隋”的原型——原南通工学院教师汤淳渊才在公众面前亮相。汤老坦言:“我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
“你要问我是谁,请莫问我是谁,风雨中我是一把伞,干渴时我是一杯水……”一曲《莫问我是谁》唤起了全民学习“莫文隋”的热潮。
汇款给社会福利院的“魏群(为群)”,多次向慈善机构捐出善款的“关辛(关心)”,默默关爱患病少年的“吴铭(无名)”,还有“卫英才(为英才)”“任有琴(人有情)”……在寻找“莫文隋”后的不到3年时间内,南通各界群众捐款近百万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100多笔。“莫文隋”现象在南通蔚然成风。
沐浴着寻找“莫文隋”的春风,1997年3月5日,南通市把“学雷锋日”同时定为“学莫文隋日”,倡导市民在这一天走上街头为民服务。1998年3月31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南通志愿服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有困难,请找我”成为首批34名江海志愿者的铮铮誓言,“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唱响着广大江海儿女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生动赞歌。
守望来路,凡人善举撑起精神海拔
三十载春秋更迭,“莫文隋”这一文明现象背后的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这朵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也在一代代江海儿女的润泽下常开不败。
一组数字,见证着这场爱的接力。
1998年,如皋市邮政局党委组织17个支部和137名乡村邮递员,在投递路上顺道照顾孤寡老人。27年来,在7300多公里的乡间邮路上,如皋“爱心邮路”结对帮扶了数百名孤寡老人。
2003年,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入选2002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同年由通州团市委(现通州区)牵头组建的通州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表彰为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这是学雷锋活动开展40年来,中央四部委首次联合表彰100个先进集体。
2008年,“知心奶奶”群体在崇川区民政局登记注册。8名老人组成的团队从“知心奶奶”信箱到“知心奶奶”谈心室,聆听孩子们的困惑、资助贫困生、开设公益课堂,用银发力量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天。
2011年,一群志同道合的热心人士发起“爱·陪伴”助老敬老志愿服务项目,每周招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和独居老人家中,服务老年人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2万人次的志愿者参与项目,服务8万人次。
2019年,在开发区居民、莫文隋原型汤淳渊的倡议下,由开发区莫文隋志愿者工作站站长姚卫民牵头,老党员、老退伍军人和志愿者共同发起参与爱心粥铺志愿服务,为高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环卫工人等提供免费早餐服务,如今还融入了道德微讲堂、法律咨询等服务,目前已关爱和服务老人超过10万人次。
2022年,南通市招募首批4038名“江海爱心妈妈”,为“大手牵小手 一起向未来”“一户一策微关爱”等项目中的困境未成年人开展精准化常态化的关爱服务。
今年7月,一名游客因孩子身患重病向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申请退还年卡以解燃眉之急,园方不仅全额退款,更“掏空”园内许愿池硬币12083元并捐款5万元相助。小小许愿池在社会激荡起巨大的爱心涟漪,南通支云足球俱乐部将中甲联赛第18轮对阵南京城市的单场票收入20%捐赠给患儿家庭,南通多家爱心单位、企业、组织也纷纷伸出援手,这样的爱心接力棒还在持续传递……
如今,南通江海志愿者从最初的34人发展到现在的259万人,每3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630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在改革开放主战场、经济建设第一线、社会服务最前沿担当作为、奋楫扬帆。
每个好人,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首任站长徐尔铸,退休后一门心思扑在组织志愿服务中。2002年12月,67岁的他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破格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77岁时他倒在了志愿服务驿站,被称为“服务志愿者的志愿者”。
“修车老人”胡汉生修一辆自行车只收1元钱,一干就是14年,直至2013年离世。14年里,他共捐善款10.6万元,先后获得“江苏省首届慈善之星”“第四届江苏省道德模范”“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磨刀老人”吴锦泉将所有磨刀得来的收入及各类慰问金都捐了出去,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募集捐款14.54万元,帮助村中困难户。吴老获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高票当选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
通州区二甲镇三甲社区村民张玉芳17年如一日照顾非亲非故的同村瘫痪村民,为其洗漱、做饭、按摩,此外还尽自己所能帮助了20多名困难村民;海门区四甲镇金跃村村民张林江在零下七摄氏度的寒冬,以耄耋之躯跳入冰河救起9岁落水儿童。
……
凡人之举支撑起了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生活在身边的“你我他”汇聚成文明向善的主力军。如今,南通已涌现出10个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个群体和1个个人获得江苏省“时代楷模”称号、147人(组)中国好人、289人(组)江苏好人,全市11个典型上榜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莫文隋”从“一个人的选择”,升华为“一座城的共识”。
展望未来,薪火相传绽放时代新光
好人也在烟火凡间,英雄亦是血肉之躯。近年来,为持续放大“好人效应”,南通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机制,打造“志愿服务发展友好型城市”。
出台《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对经济困难的道德典型从资金救助、养老保险、就医帮扶、就学资助等多方面进行帮扶措施;为全体市级以上先进典型赠送人身意外伤害险,对各级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提供免费体检;出台《江海志愿者礼遇八条》,在教育、交通、卫生等领域回馈志愿者,构建多元化礼遇回馈和服务激励机制……在南通,让英雄流血流汗不流泪,让好人行善积善有善报,已成为制度设计和社会共识。
2018年起,我市全面推进江海志愿服务“燎原”工程,各县(市、区)志愿服务队配置“8+N”志愿服务队伍,织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2022年6月,南通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南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倡导文明新风、规范文明行为提供了法治保障;2024年12月,《南通市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2025—2030年提升行动方案》发布,为重点志愿服务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莫文隋”这一文明现象背后精神的传承弘扬,制度体系是“硬支撑”,青年群体是“活水源”。以青春实践激活精神传承活力,让“莫文隋”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生。
1963年,时任通州区金沙小学五(2)中队辅导员的刘飞带领小队员们开展学雷锋活动,并将五(2)中队命名为“雷锋中队”。60余年来,金沙小学坚持推动“雷锋中队”建设,并将雷锋精神全面融入校园文化,一届届少先队员争做追“锋”少年,走出“小雷锋”3000多人。
走进“莫文隋”的发源地,南通大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个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碌在“暖冬计划”冬衣募集、“扶苗计划”“爱心家教”校外辅导站等志愿服务一线。南通大学莫文隋志愿者协会如今汇聚3万余名注册志愿者,累计发起志愿服务项目9630余项,志愿者打卡服务时长超62万小时。2015年,学校组建南通大学研究生莫文隋支教团,奔赴青海、新疆等地书写教育扶贫的青春史诗,如今已为西部教育事业输送一线教师73人,惠及当地学生近万人,将青春志愿力量注入祖国大地。
微光成炬,德润江海;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三十年来,“莫文隋”从一个人名变成一群人的名字,继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标识、一种文明现象。“莫文隋”的群体效应在无数人心中种下了崇德向善的种子,一代又一代江海儿女正书写着一章又一章精神文明的动人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