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穿梭,遍布乡镇的烘干中心内机器轰鸣……金秋时节,南通各地田野里上演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截至11月5日,我市270余万亩水稻收割进度已达78.49%,全面进入“抢收、抢烘、抢种”的攻坚时刻。
与往年相比,今年秋收图景少了些许“抢”的慌乱,多了几分“智”的从容:农户指尖轻触屏幕,便能在“农机数字化平台”上“滴滴打机”;若逢机具紧张,一键拨打即可调度“铁军”驰援;即便突遭天气变故,一份由农业部门提前发布的应急服务清单,也能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丰收底气更足。
农机“铁军”冲锋在前
5万余台套机械开足马力
11月4日,启东市启隆镇春辉家庭农场里稻浪翻滚、机声隆隆,3台“久保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往返作业。前端割台“吃”进饱满稻穗,后方“吐”出金黄谷粒,收割、脱粒、装车无缝衔接。农场负责人岑春辉语气轻快,今年种植的1000多亩“南粳46”水稻,预计亩产可达1200斤,“每台机1天收割100亩以上,3天就能全部收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秋收,一批智能化新装备的投入让效率大幅提升,全市新推广应用的“久保田”新式联合收割机,不仅粮仓扩容,更搭载自平衡功能,实现“机具追着庄稼跑”向“农机跟着需求走”转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收割场景正被全程机械化取代:收割机“吞稻吐金”、旋耕机碎秆还田、运粮车接力转运,“抢收”过程行云流水。
在如皋市恒孚稻米农地股份合作社,这种机械化的效率优势更是直接延伸成产业优势:3000多亩富硒稻田产出的稻谷,经全程机械化收割后直接送进加工车间,24小时内就能蜕变成包装精美的新米,日均产出达1万斤。“从种到销的‘一条龙’模式,靠的就是全程机械化托底。”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建介绍,截至11月5日中午,村里的水稻已收割2100多亩,亩产1200斤,较往年收成小幅提升。
如果说机械化是秋收的“筋骨”,那么智能化就是“大脑”。旋耕、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一台台加装了自动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按照设置好的路线和种量,在海安季和智慧农场的田间行走自如。不远处的田间大屏幕上,47块“数字大田”的墒情、长势数据实时跳动,68套物联网设备、无人机和传感器组成的“感知网络”,为每块田建立了专属“数字身份证”。“过去从种、管到收,200亩地就忙得脚不沾地,现在靠‘数字农场管家’小程序,一个人能轻松打理2000亩。”农场负责人刘林点开手机,每块田的液位、长势清晰可见,排水、施肥等指令一键下达。
无人驾驶装备的登场更让农耕图景增添了几分“未来感”。海安可新家庭农场的田间,无人驾驶拖拉机沿着预设路线巡航,播种垄线条笔直,深度、压实度误差不超1厘米。“老式播种机一亩要撒26斤种子还出苗不齐,现在18斤就够了,苗齐苗壮!”负责人仲晓磊介绍,GPS定位与电机传动系统的双重保障,能实时校准车速变化带来的播种偏差,解决“漏播重播”难题,“两次增压镇压”设计更让种子与土壤紧密“相拥”,出苗率大幅提升。
应急服务闻令而动
97支服务队织密“安全网”
农机“铁军”冲锋陷阵,应急保障更要精准托底。秋收时节天气多变、突发状况难料,如何让农户遇事不慌?秋收期间,全市各地农业部门陆续发布“三秋”农机应急服务队与机械化生产应急烘干中心通讯录,为农户织起一张坚实可靠的“安全网”。
11月4日清晨,如东瑞康家庭农场负责人陈佳慧心头一紧:1300亩水稻亟待收割,未来三天预报有雨。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南通市农机数字化管理平台发布订单,没想到不到5分钟就收到响应。平台界面上,本地机手的作业资质、服务评分、收费标准清晰可见,“以前农忙缺农机只能到处托人,现在像叫外卖一样方便,还能看到其他农户的评价,就像给农田叫了辆‘专机’,心里有底!”
陈佳慧的便利,源于今年初正式上线的市农机数字化管理平台。瑞康家庭农场现有2台拖拉机和4台插秧机,无法满足短期抢收的需求,每到抢收时节都饱受农机短缺之苦,如今依托平台的“网约农机”功能,有效缓解了这一难题。
在市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上,她只需通过简单的账号配置即可对自有的农业场景“数字化”打造,不仅可以在“综合农事”模块进行“发单”“抢单”,从事对外社会化服务,还可以及时享受金融服务,掌握最新的惠农政策。
市农机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不仅实现了农机资源的精准调度,有效避免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的结构性矛盾,还能根据各县(市、区)的收割进度,科学引导跨区作业,确保农机资源在全市范围内流动起来,形成“一盘棋”的作战合力。当前,这种“滴滴式”的农机调度,正逐步在我市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无人化农场铺开。
未雨绸缪方能有备无患。早在“三秋”前夕,市农业农村部门提前对全市开展农机需求分析,对机收能力不足的地区,提前对接外省落实950台跨区作业机具;各地农业部门根据各县(市、区)收割进度,同步发布应急服务队与烘干中心通讯录,让每台农机都能“物尽其用”。
应急保障既要“快响应”,更要“强实战”。在通州区东社镇严北村的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现场,模拟联合收割机倒车撞人事故发生后,农业农村、消防、医疗等部门迅速联动,从伤员救治、现场警戒到事故勘察,整套流程紧凑流畅。“除了事故应急,我们还针对烘干场所有限空间作业、无人机碰撞挂线等场景开展培训,让应急队员既懂技术又会处置。”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周宇介绍。
目前,全市已维修保养联合收割机8235台套、大中型拖拉机14399台、播种机27831台、烘干设备5487台套,建立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97个,为秋收安全保驾护航。
烘干机满负荷运转
1200个烘干中心锁住粮香
如果说收割是“抢时间”,烘干就是“保品质”。南通各级农业部门深谙“谷贱伤农,霉谷无收”的道理,如今遍布乡镇的1200个烘干中心,如同散布在江海大地的“能量站”,构成了强大的服务体系。
通州区十总镇穗丰家庭农场的烘干机房内暖意融融,4台烘干机满负荷运转,窗外的小雨丝毫影响不到室内的忙碌。负责人于建峰盯着控制面板介绍:“刚收割的稻谷含水量28%,经过24小时控温烘干,就能降到14%的储粮标准。以前遇连阴雨就愁得睡不着,现在就算下一周雨也不怕!”机房外,刚烘干的“南粳5055”稻谷堆成小山,抓一把在手中,饱满的谷粒带着清新米香,这些稻谷将直接送往粮站、米厂,实现“即烘即售”。
这样的“底气”在南通遍地可见:崇川区现代产业园内,16台30吨烘干机日处理量达500吨,产业园内的1.2万亩水稻已全部收割烘干;启东市合作镇朱锦荣家庭农场的烘干中心,27台智能设备24小时连轴转,工作人员只需紧盯屏幕就能精准调控温度湿度。“智能化控制系统能根据稻谷含水量自动调整工艺,既保效率又锁香气。”农场负责人朱泉宇说,这个新建的烘干中心,不仅服务自身,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代烘代储服务,解决了小农户“晒粮难”的老问题。
在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新型合作农场,烘干技术更与“无人农场”深度融合。作为全省首家无人农机示范基地,这里的10台循环式烘干设备,承接了947亩水稻的烘干任务。“一天能烘干120吨,从田间收割到烘干成粮只要22小时,每亩能减少5%的损失。”农场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人工晾晒不仅耗时费力,还易受天气影响,现在烘干后的稻谷水分均匀达14.5%,完全符合出售标准。种粮大户张水华感慨:“之前没有烘干机只能靠阳光晾晒,而且要到处找可以晾稻谷的地方,人手不足的时候还要请工人,现在烘稻子方便多了,稻谷收割下来后,就直接运到烘干中心进行烘干,省力又省时,原来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如今只需要半天时间,既节约了人工和时间,又提高了稻谷的品质。”
目前,全市5240台烘干机械总吨位达8.69万吨,1200个烘干应急中心随时待命。“三秋”以来,全市累计烘干粮食8.98万吨。从“滴滴打机”的智能调度,到应急服务队的快速响应,再到烘干中心的品质兜底,“数字+”正推动南通秋收实现“抢得快、收得净、烘得好、种得优”的全链条升级。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进表示,南通将持续深化“数字+农业”融合发展,充分围绕机械化助力粮油作物大面积增产,紧盯“三秋”“冬种”关键农时,持续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支持高效低损机具研发,加快老旧农机更新换代,迭代升级农机调度、应急保障、产后服务全链条体系,让智慧农业成为保障粮食安全、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